体育√平台大全·(中国)官方网站

「毅」专访 | 毅达资本樊利平:勇敢面对,不必悲观,中国制造业如何乘科技之风参与全球产业结构重塑

发布时间: 2024-01-05 08:35:59

“风高浪急的海面下依然潜藏机遇,对科技的坚守是乘风破浪的关键。”近日,毅达资本创始合伙人樊利平在接受专访时分享了其对于制造业当前形势的思考,并就制造企业如何应对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给出了建议。

WechatIMG1243.jpg

以下作为分享:

2023年进入尾声,全球制造业复苏的步履依然缓慢。寒意回荡,行业更加期盼下一个温暖的春天,也更难忘上一个短暂的暖春——2020年-2021年,中国率先实现复工复产,上下游供应链的逐步稳定,使制造业产能迅速恢复并供应全球。

但当时,面对突如其来的热潮,毅达资本创始合伙人樊利平,这位已征战制造业沙场十余年的投资界老将,却有着“非主流”的冷静思考与判断——“中国制造供应全球当然是一件好事,也是难得的机遇,但也要分两面去看待。我认为不应太激进。未来国外供应链逐渐稳定后,这种大幅度增加的产能,怎么来消化?”樊利平说。

如同两年前一样,面对当下“缓步增长、高度敏感、深层转变”的全球经济与制造业持续增强的不确定性,他依然秉持与众不同的观点:勇敢面对,不必悲观,风高浪急的海面下依然潜藏机遇,对科技的坚守是乘风破浪的关键。

历经多轮产业周期,专业、沉着、冷静,不人云亦云,不亦步亦趋,独立判断,顺势而为,踩准节奏,也为毅达资本迎来了更多的殊荣。2023年12月,清科“2023年中国股权投资年度排名”隆重揭晓,毅达资本获评中国创业投资机构TOP5,同时,成功跻身“中国先进制造领域投资机构30强”。

坚定押注科技主线,在技术与产业变迁中笃信前行

不久前,首届中国链博会开幕,苹果公司携三家中国供应商参展,吸引了全球目光。

会上,苹果副总裁、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葛越表示,前200的供应商中有151家在中国有生产苹果的产品,而这前200名供应商占苹果总采购的98%。“中国这些本土供应链企业在智能制造领域已经属于全球领先。”葛越说。

中国制造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的趋势已十分明显,“世界工厂”和“中国智造”的影响力正在提升。

本次受邀参展的三家中国供应商之一——博众精工,便是毅达资本投资并助推成功上市、成长为行业翘楚的企业,也是中国制造企业向中高端迈进的范例。博众精工自2010年成为苹果自动化设备供应商,在2020年获得毅达资本投资以后,结合国产设备制造升级与自主研发创新,博众精工的供应从初期的单机设备拓展到全自动智能柔性化线体,覆盖苹果多款产品,也推动了自身的国际化进程。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崛起,都在用自身经历说明,在这场以智能化、数字化为特征的第四次科技革命中,技术作为主要推动力的地位愈发明显。“以前投消费的,投互联网的,现在都在转投科技。”樊利平说。

2019年,在供给侧改革与利好政策不断出台等因素下,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百花齐放,但水平参差不齐。当时,樊利平给出了毅达资本在先进制造领域的三层投资逻辑:首先是“制造业+”,也就是传统的制造业通过拥抱新科技实现升级的“Nice-to-have”(最好拥有)的项目;其次是“进口替代”,这个领域代表的是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突破,也是制造强国建设的方向,是“Have-to-have”(必须拥有)的项目;第三个是领先科技,即“New-to-have”(拥有最新)。

彼时,毅达资本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层次。如今,樊利平介绍,团队主要投资领域已经转移到“进口替代”和“领先科技”。

这一转变,来自毅达资本对“硬科技”更早的关注和愈发坚定的押注。2018年以来,毅达资本便聚焦关键科技赛道投资,并持续提升投资金额与项目比重至90%以上。在此过程中,樊利平带领智能制造团队稳扎稳打,交出了一系列亮眼的成绩单:

在博众精工之外,毅达资本已投资瀚川智能、伯特利、鑫铂股份、井松智能、汇川技术、中望软件等一批跨越新能源、3C自动化、集成电路、汽车制造、机器人与工业软件等未来核心行业的项目。他们正在各自的细分领域内塑造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也为毅达资本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深耕历程,持续写下浓墨重彩的印迹。

细看毅达资本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投资布局,不难发现,其重心更多聚焦在产业链上游的核心关键环节。樊利平介绍,这样布局出自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在比拼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世界竞争格局下,产业链中的核心环节与技术往往是制胜的关键;另一方面,下游市场瞬息万变,而上游技术的应用则拥有更多可能,这样的布局可以有效降低与市场与行业变化相关的风险。

“我认为人工智能一定是改变下一代生活生产方式最重要的科技基础。比如服务机器人和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是一方面,同时必须考虑如何增加关键部位或者关节的灵活性或者柔韧性,而这个过程则有赖于整个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变革,以及前端感知方面技术的支撑等等。”在谈到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应用时,樊利平表示,人工智能一定是未来的方向,也是毅达资本“New-to-have”布局的重要一环。

而能够把握风向、率先调整,并实现稳健、精准投资,离不开毅达资本团队对“投研一体”理念的践行。毅达资本倡导长期深入产业一线,“在研究中做投资,在投资中做研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技术发展趋势能够做到前瞻性研判,赋予团队“拨开迷雾看清趋势,把握科技投资核心要义”的能力,及时感知产业变化并不断修正投资方向,让团队在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与产业变革之间笃信前行。

资源嫁接全面赋能,特色生态圈助力企业加速崛起

“创新资本追逐科技已成行业共识,对科技的投资正让创投机构和优质的创新创业企业走向良性循环的通道。”樊利平介绍,这一趋势在创投圈越来越明显。

从以上博众精工的案例便可以看出,智能制造全球化的趋势为中国制造企业提供了新的机遇。资本与企业的双向奔赴,乘“智能化、数字化”之风而起,最终将扶持一个个中小企业走向专精特新,在产业间“顶天立地”。

然而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对于创投机构来说,往往存在两个痛点需要突破。

其一,高潜力的优质项目从不缺资本上门,如何在一众机构中构建自己的差异化特色、叩响企业家的“心门”?其二,投资只是开始,对于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的企业来说,上到战略与架构设计、公司运营,下到团队人员招募,甚至客户拓展,重重关卡遍布发展历程,资本机构如何拥有全面赋能企业的能力? 

在樊利平看来,破局之法,便是构筑一个深入重点行业、布局产业全链的投资生态圈。

自成立以来,毅达资本倡导沿产业链、产业树做投资布局。以半导体行业为例,毅达资本在全产业链布局超70家企业,覆盖设备、材料、设计、软件、制造、服务等领域,纵向贯通产业链上下游环节。

在行业方面,毅达资本覆盖清洁技术、医疗健康产业、新材料与先进制造、文化产业、 TMT和现代服务等六大战略新兴行业,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机器人、5G+、生命科学、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自动驾驶、半导体、工业互联网、高端材料、消费升级等核心科技领域,关键科技领域投资占比超过90%,横向拓宽行业视野。

一纵一横的紧密交织,使毅达资本通过生态圈形成广阔而深远的行业认知度,以及与产业链紧密的关联度,可以及时感知行业脉动。

对于创业企业而言,他们首先希望能够投资机构在同一套话语体系中对话,而这一定是基于机构对行业是否有足够深的专业认知,再进一步,期待发展到一定程度,机构能够帮助对接企业所需要的产业资源。

“生态圈已经成为毅达资本对优质项目的特色吸引力。”樊利平介绍,早期企业很忌讳投资团队不懂行业、不懂技术,而毅达资本团队的专业度以及打造的投资生态圈,成了获得企业认可的敲门砖。

生态圈不仅可以为被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提供范例参考与经验指导,更可为企业后续融资与业务拓展等方面牵线搭桥、嫁接资源。

两家被投企业——迅芯微电子与优利德的合作,便是一则在毅达资本生态圈中诞生的“佳话”。

2021年8月,迅芯微电子获得毅达资本领投的超亿元B轮融资。尽管迅芯微电子拥有国内一流设计团队与完全自主的原创核心的技术及知识产权,其专注研发的高端数据转换器芯片是高端测试测量仪器、宽带通信、下一代光通信以及射频数据采集等电系统中的关键电子元器件,也是目前被国外“卡脖子”的关键芯片之一,发展前景广阔。但处于早期阶段的团队,仍面对产品研发生产、人员扩充及市场拓展等基本的发展瓶颈。这不是仅靠资金注入便能解决的问题。

在关注到迅芯微电子的迫切需求后,毅达资本团队在投资生态圈中积极对接,并将其引荐给多家下游应用公司,其中就包括国内知名仪器仪表上市公司优利德。2022年11月,优利德与迅芯微电子正式达成战略合作,充分发挥各自技术研发优势,加速打造国产仪器仪表一体化解决方案。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月,迅芯微电子顺利完成B+轮融资,优利德也出现在了投资方的名单中。

“让国产的测试测量仪器仪表产品用上安全自主的国产芯片;让初创的芯片企业拓展应用市场;此外,合作伙伴成为GP,让迅芯微电子既拿到了订单也拿到了融资,而迅芯微电子高效的发展也将为投资人带来更好回报。”樊利平表示,这样多赢的案例和“良性循环”,正在毅达投资生态圈中持续形成。

在不确定性中把握机遇,“出海”或“修身”均是应对之法

正如开头所说,尽管全球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的加剧与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为制造业带来许多挑战,樊利平的态度依然“独具个性”的乐观持重。

他认为,尽管目前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海外订单下滑对制造业造成了强烈冲击。但中国经济与产业发展的韧性足,必将迎来复苏,因此不必抱有悲观态度。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在这段特殊时期,应当冷静面对,把握潜藏机遇。

作为深入市场一线、陪伴行业浮沉的资深投资人,樊利平的建议是:我国始终秉承开放发展的理念,在出海方面已经奠定坚实基础,企业可以勇敢尝试“走出去”,探索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由于国内竞争加剧、市场渐趋饱和,许多领先的制造企业将目光投向全球市场。同时,近年来欧美企业以产业链安全为由,对“中国制造”的抵触情绪愈发增强,迫使许多中国制造企业出海建厂。此外,一些为产业链链主配套服务的企业,为了更好服务链主海外需求,也跟随链主企业进行了出海布局。

但企业出海的过程中可能面对文化、法律等多方面的“水土不服”。据e-work《2023中国制造企业出海现状调研报告》统计,在经营管理上,2022年对海外经营的影响最大的是环境变化导致的海外交流不畅;海外市场本地化运营则成为中国制造企业全球化道路上最大的难点。

在樊利平观察看来,这些难点其实隐藏着许多价值,因为在其传递回国内企业的过程中,反而成为倒逼产业链升级的机会。“文化、法律、沟通、用人成本等方面的矛盾,使走出去的企业更倾向于用自动化代替人力劳动。因此,大量的出海企业为自动化行业带来水平更高、更旺盛的需求。”

然而出海并不是所有企业的宿命,依然有许多企业并不具备出海的条件与能力。对此,樊利平建议,企业不妨利用这段时间“修炼内功”,聚焦技术与产品的迭代创新,加强关键核心“卡脖子”技术的自主可控、“进口替代”等。

“尤其在科技变革重塑全球经济格局的当下,对于制造企业来说,无论是布局海外市场,还是深度参与国内市场竞争,都需要企业自主构建领先的核心技术能力,这是企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持续增强竞争优势的根本,也是未来政策扶持、资本投入的关键维度。”樊利平说。

上一篇:

下一篇:

发布时间: 2024-01-05 08:35:59

“风高浪急的海面下依然潜藏机遇,对科技的坚守是乘风破浪的关键。”近日,毅达资本创始合伙人樊利平在接受专访时分享了其对于制造业当前形势的思考,并就制造企业如何应对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给出了建议。

WechatIMG1243.jpg

以下作为分享:

2023年进入尾声,全球制造业复苏的步履依然缓慢。寒意回荡,行业更加期盼下一个温暖的春天,也更难忘上一个短暂的暖春——2020年-2021年,中国率先实现复工复产,上下游供应链的逐步稳定,使制造业产能迅速恢复并供应全球。

但当时,面对突如其来的热潮,毅达资本创始合伙人樊利平,这位已征战制造业沙场十余年的投资界老将,却有着“非主流”的冷静思考与判断——“中国制造供应全球当然是一件好事,也是难得的机遇,但也要分两面去看待。我认为不应太激进。未来国外供应链逐渐稳定后,这种大幅度增加的产能,怎么来消化?”樊利平说。

如同两年前一样,面对当下“缓步增长、高度敏感、深层转变”的全球经济与制造业持续增强的不确定性,他依然秉持与众不同的观点:勇敢面对,不必悲观,风高浪急的海面下依然潜藏机遇,对科技的坚守是乘风破浪的关键。

历经多轮产业周期,专业、沉着、冷静,不人云亦云,不亦步亦趋,独立判断,顺势而为,踩准节奏,也为毅达资本迎来了更多的殊荣。2023年12月,清科“2023年中国股权投资年度排名”隆重揭晓,毅达资本获评中国创业投资机构TOP5,同时,成功跻身“中国先进制造领域投资机构30强”。

坚定押注科技主线,在技术与产业变迁中笃信前行

不久前,首届中国链博会开幕,苹果公司携三家中国供应商参展,吸引了全球目光。

会上,苹果副总裁、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葛越表示,前200的供应商中有151家在中国有生产苹果的产品,而这前200名供应商占苹果总采购的98%。“中国这些本土供应链企业在智能制造领域已经属于全球领先。”葛越说。

中国制造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的趋势已十分明显,“世界工厂”和“中国智造”的影响力正在提升。

本次受邀参展的三家中国供应商之一——博众精工,便是毅达资本投资并助推成功上市、成长为行业翘楚的企业,也是中国制造企业向中高端迈进的范例。博众精工自2010年成为苹果自动化设备供应商,在2020年获得毅达资本投资以后,结合国产设备制造升级与自主研发创新,博众精工的供应从初期的单机设备拓展到全自动智能柔性化线体,覆盖苹果多款产品,也推动了自身的国际化进程。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崛起,都在用自身经历说明,在这场以智能化、数字化为特征的第四次科技革命中,技术作为主要推动力的地位愈发明显。“以前投消费的,投互联网的,现在都在转投科技。”樊利平说。

2019年,在供给侧改革与利好政策不断出台等因素下,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百花齐放,但水平参差不齐。当时,樊利平给出了毅达资本在先进制造领域的三层投资逻辑:首先是“制造业+”,也就是传统的制造业通过拥抱新科技实现升级的“Nice-to-have”(最好拥有)的项目;其次是“进口替代”,这个领域代表的是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突破,也是制造强国建设的方向,是“Have-to-have”(必须拥有)的项目;第三个是领先科技,即“New-to-have”(拥有最新)。

彼时,毅达资本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层次。如今,樊利平介绍,团队主要投资领域已经转移到“进口替代”和“领先科技”。

这一转变,来自毅达资本对“硬科技”更早的关注和愈发坚定的押注。2018年以来,毅达资本便聚焦关键科技赛道投资,并持续提升投资金额与项目比重至90%以上。在此过程中,樊利平带领智能制造团队稳扎稳打,交出了一系列亮眼的成绩单:

在博众精工之外,毅达资本已投资瀚川智能、伯特利、鑫铂股份、井松智能、汇川技术、中望软件等一批跨越新能源、3C自动化、集成电路、汽车制造、机器人与工业软件等未来核心行业的项目。他们正在各自的细分领域内塑造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也为毅达资本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深耕历程,持续写下浓墨重彩的印迹。

细看毅达资本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投资布局,不难发现,其重心更多聚焦在产业链上游的核心关键环节。樊利平介绍,这样布局出自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在比拼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世界竞争格局下,产业链中的核心环节与技术往往是制胜的关键;另一方面,下游市场瞬息万变,而上游技术的应用则拥有更多可能,这样的布局可以有效降低与市场与行业变化相关的风险。

“我认为人工智能一定是改变下一代生活生产方式最重要的科技基础。比如服务机器人和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是一方面,同时必须考虑如何增加关键部位或者关节的灵活性或者柔韧性,而这个过程则有赖于整个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变革,以及前端感知方面技术的支撑等等。”在谈到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应用时,樊利平表示,人工智能一定是未来的方向,也是毅达资本“New-to-have”布局的重要一环。

而能够把握风向、率先调整,并实现稳健、精准投资,离不开毅达资本团队对“投研一体”理念的践行。毅达资本倡导长期深入产业一线,“在研究中做投资,在投资中做研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技术发展趋势能够做到前瞻性研判,赋予团队“拨开迷雾看清趋势,把握科技投资核心要义”的能力,及时感知产业变化并不断修正投资方向,让团队在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与产业变革之间笃信前行。

资源嫁接全面赋能,特色生态圈助力企业加速崛起

“创新资本追逐科技已成行业共识,对科技的投资正让创投机构和优质的创新创业企业走向良性循环的通道。”樊利平介绍,这一趋势在创投圈越来越明显。

从以上博众精工的案例便可以看出,智能制造全球化的趋势为中国制造企业提供了新的机遇。资本与企业的双向奔赴,乘“智能化、数字化”之风而起,最终将扶持一个个中小企业走向专精特新,在产业间“顶天立地”。

然而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对于创投机构来说,往往存在两个痛点需要突破。

其一,高潜力的优质项目从不缺资本上门,如何在一众机构中构建自己的差异化特色、叩响企业家的“心门”?其二,投资只是开始,对于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的企业来说,上到战略与架构设计、公司运营,下到团队人员招募,甚至客户拓展,重重关卡遍布发展历程,资本机构如何拥有全面赋能企业的能力? 

在樊利平看来,破局之法,便是构筑一个深入重点行业、布局产业全链的投资生态圈。

自成立以来,毅达资本倡导沿产业链、产业树做投资布局。以半导体行业为例,毅达资本在全产业链布局超70家企业,覆盖设备、材料、设计、软件、制造、服务等领域,纵向贯通产业链上下游环节。

在行业方面,毅达资本覆盖清洁技术、医疗健康产业、新材料与先进制造、文化产业、 TMT和现代服务等六大战略新兴行业,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机器人、5G+、生命科学、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自动驾驶、半导体、工业互联网、高端材料、消费升级等核心科技领域,关键科技领域投资占比超过90%,横向拓宽行业视野。

一纵一横的紧密交织,使毅达资本通过生态圈形成广阔而深远的行业认知度,以及与产业链紧密的关联度,可以及时感知行业脉动。

对于创业企业而言,他们首先希望能够投资机构在同一套话语体系中对话,而这一定是基于机构对行业是否有足够深的专业认知,再进一步,期待发展到一定程度,机构能够帮助对接企业所需要的产业资源。

“生态圈已经成为毅达资本对优质项目的特色吸引力。”樊利平介绍,早期企业很忌讳投资团队不懂行业、不懂技术,而毅达资本团队的专业度以及打造的投资生态圈,成了获得企业认可的敲门砖。

生态圈不仅可以为被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提供范例参考与经验指导,更可为企业后续融资与业务拓展等方面牵线搭桥、嫁接资源。

两家被投企业——迅芯微电子与优利德的合作,便是一则在毅达资本生态圈中诞生的“佳话”。

2021年8月,迅芯微电子获得毅达资本领投的超亿元B轮融资。尽管迅芯微电子拥有国内一流设计团队与完全自主的原创核心的技术及知识产权,其专注研发的高端数据转换器芯片是高端测试测量仪器、宽带通信、下一代光通信以及射频数据采集等电系统中的关键电子元器件,也是目前被国外“卡脖子”的关键芯片之一,发展前景广阔。但处于早期阶段的团队,仍面对产品研发生产、人员扩充及市场拓展等基本的发展瓶颈。这不是仅靠资金注入便能解决的问题。

在关注到迅芯微电子的迫切需求后,毅达资本团队在投资生态圈中积极对接,并将其引荐给多家下游应用公司,其中就包括国内知名仪器仪表上市公司优利德。2022年11月,优利德与迅芯微电子正式达成战略合作,充分发挥各自技术研发优势,加速打造国产仪器仪表一体化解决方案。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月,迅芯微电子顺利完成B+轮融资,优利德也出现在了投资方的名单中。

“让国产的测试测量仪器仪表产品用上安全自主的国产芯片;让初创的芯片企业拓展应用市场;此外,合作伙伴成为GP,让迅芯微电子既拿到了订单也拿到了融资,而迅芯微电子高效的发展也将为投资人带来更好回报。”樊利平表示,这样多赢的案例和“良性循环”,正在毅达投资生态圈中持续形成。

在不确定性中把握机遇,“出海”或“修身”均是应对之法

正如开头所说,尽管全球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的加剧与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为制造业带来许多挑战,樊利平的态度依然“独具个性”的乐观持重。

他认为,尽管目前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海外订单下滑对制造业造成了强烈冲击。但中国经济与产业发展的韧性足,必将迎来复苏,因此不必抱有悲观态度。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在这段特殊时期,应当冷静面对,把握潜藏机遇。

作为深入市场一线、陪伴行业浮沉的资深投资人,樊利平的建议是:我国始终秉承开放发展的理念,在出海方面已经奠定坚实基础,企业可以勇敢尝试“走出去”,探索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由于国内竞争加剧、市场渐趋饱和,许多领先的制造企业将目光投向全球市场。同时,近年来欧美企业以产业链安全为由,对“中国制造”的抵触情绪愈发增强,迫使许多中国制造企业出海建厂。此外,一些为产业链链主配套服务的企业,为了更好服务链主海外需求,也跟随链主企业进行了出海布局。

但企业出海的过程中可能面对文化、法律等多方面的“水土不服”。据e-work《2023中国制造企业出海现状调研报告》统计,在经营管理上,2022年对海外经营的影响最大的是环境变化导致的海外交流不畅;海外市场本地化运营则成为中国制造企业全球化道路上最大的难点。

在樊利平观察看来,这些难点其实隐藏着许多价值,因为在其传递回国内企业的过程中,反而成为倒逼产业链升级的机会。“文化、法律、沟通、用人成本等方面的矛盾,使走出去的企业更倾向于用自动化代替人力劳动。因此,大量的出海企业为自动化行业带来水平更高、更旺盛的需求。”

然而出海并不是所有企业的宿命,依然有许多企业并不具备出海的条件与能力。对此,樊利平建议,企业不妨利用这段时间“修炼内功”,聚焦技术与产品的迭代创新,加强关键核心“卡脖子”技术的自主可控、“进口替代”等。

“尤其在科技变革重塑全球经济格局的当下,对于制造企业来说,无论是布局海外市场,还是深度参与国内市场竞争,都需要企业自主构建领先的核心技术能力,这是企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持续增强竞争优势的根本,也是未来政策扶持、资本投入的关键维度。”樊利平说。

上一篇:

下一篇:

诚聘英才
招聘信息
联系我们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