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平台大全·(中国)官方网站

「毅」专访 | 对话毅达资本孟晓英博士:看清AB面,找准创新药投资突破点

发布时间: 2022-03-04 17:26:00

最近几年来,不论是圈里还是圈外的人都能感受到医药行业里扑面而来的热浪。
 
一级市场中,多家VC 为了争夺一个创新药企业的份额使尽浑身解数之桥段,时常上演。
 
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在不断涌现,资本参与创新药的方式一直在变。
 
如果说政策引导、资本涌入、企业自身实力提升等因素多重叠加是创新药发展的A面,那靶点重复、赛道集中、行业内耗、泡沫汹涌、部分企业上市后破发缺乏流动性则是创新药发展的B面。创新药创业投资的破局点在哪里?近日,我们就创新药投资相关的话题采访了毅达资本大健康投资事业部投资总监孟晓英博士。
 


孟晓英博士,毅达资本大健康事业部投资总监。毕业于南京|体育√平台大全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体育√平台大全大学,分子生物学博士。从事创业投资行业工作九年,专注于健康产业、特别是生物技术和医疗服务相关领域投资,主导及参与投资项目30余个,包括华恒生物(688639)、圣湘生物(688289)、上海谊众(688091)、普瑞眼科(创业板已过会)、怡和嘉业、多禧生物、树兰医疗、中慧元通、同源康医药、尚健生物、耐思生命等。

以下为对话分享:

1\全球制药产业三分天下  ,中国拥有一席之地

「毅」专访:从投资角度看,中国创新药产业处于什么样的阶段?

孟晓英:在外界看来,中国创新药的大发展是在2015年以后。但这并不是说2015年以前,中国创新药的发展是停滞不前的。早在21世纪初,就已经有第一批具有丰富海外研发经验的人才归国开启了创新药的事业,也正是因为有了前人的积淀,才得以让中国创新药事业在2015年前后集中地产出了一批成果。

另一方面,近年来国家在生物医药领域密集出台了许多与国际接轨的政策,从2015的“722核查”,到2016年的“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再到后来的“仿制药集采”“医保国谈”“药品注册管理法修订”,国家所打的一系列组合拳是为了腾笼换鸟、鼓励创新,将仿制药所占据的资源和精力用来支持创新药的研发和投入,带动我国整个生物医药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结果来看,两组数据可以印证中国创新药产业的发展情况。从全球研发管线产品数量来看,2020年,中国对全球研发管线产品数量的贡献跃至13.6%,在全球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从全球首发上市新药数量来看,中国在12个主要对标国家中位列全球前三,占比6.0%。

今天,本土优质的医药创新企业正在迎来更开放的市场环境和全新的发展机遇,而中国也已发展成为全球仅有的少数几个拥有药物生产研发能力的国家之一。全球制药产业三分天下,中国已然拥有一席之地。
 
2\中国创新药行业进入交相辉映的格局
 
「毅」专访:作为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的市场主体,目前国内创新药企业有什么样的特点?

孟晓英:我国药企大致分为Big Pharma(大型药企)、Biopharma(创新型药企)和Biotech(新生物技术公司)三类企业。

其中,中国式Big Pharma以具备较强研发和销售能力的传统大制药企业为主,如恒瑞医药、正大天晴、中国生物制药、石药集团等。传统大药企依然是创新药行业的最大玩家,未来中国最有机会成为全球性Big Pharma的也一定会是在这类企业中诞生。

虽然受到带量采购影响,一大批传统药企在过程中被淘汰,但传统大药企仍然具备其他药企无法比拟的的渠道优势、规模优势、品牌优势。比如传统大药企可以基于自身资金及研发实力的优势,迅速布局热门靶点管线,同时将研发、销售和临床紧密结合,并在多个科室同步实现规模化销售。在国外,大量的创新药企最终要么跟Big Pharma合作,要么被Big Pharma并购。

与Big Pharma相比,中国式Biopharma的发展则更为迅速,其特征为体量介于大型Big Pharma和小型Biotech公司之间;通常占据细分赛道的领先地位,有明显长板。信达生物、贝达药业等一批实现了产品规模化销售的企业是中国式Biopharma典型代表。

Biotech指的是比较小型的生物科技公司,共性的特点是团队通常有较强的战略眼光和国内外资源整合的能力,能够选到好的靶点,迅速推进品种开发,比拼的是效率。

与美国Biotech时机成熟就愿意“嫁”给大药企的做法有所不同,中国Biotech多数往往都有一颗朝Big Pharma发展的雄心壮志。但对于国内的Biotech而言,从Biotech到Big Pharma,面临一系列挑战,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研产销”一体化经验的缺失和规模效应的巨大差距。
 
3\创新药大量试错的背后是创投资本真金白银的支持
 
「毅」专访:创新药产业巨大的盈利性和巨大风险性并存,但目前市场的火热的程度,往往让人们忘记了风险。有一种说法,是说资本对创新药专业认知的提升速度,远远落后于投资热情。这是现状吗?怎么看待?

孟晓英:清华|体育√平台大全大学药|体育√平台大全学院研究数据显示,全球新药研发项目中平均成功率只有4.1%;整个过程要10-20年;不包括早期R&D以及药物上市后的管理费用,平均成本高达8.73亿美元。可以说创新药研发,本身就是九死一生。

即使失败率高企不下,从国家的角度、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巨额的投入对于推动中国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医疗领域的风险投资总金额在2015年仅有120亿,到2020年增长了15倍,达到了1850亿,其中三分之一聚焦在新药研发。站在投资人的角度来说,创新药大量试错过程的背后,是创投资本真金白银、前赴后继的支持。

当然,市场在筛选创新药企,也在筛选投资机构。创新药行业是朝阳行业,但具体到单个的项目判断上,作为投资机构来说,必须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和估值逻辑,并持续提升专业认知水平,时刻保持清醒去把握确定性的部分。否则,跟风可能会掉落、追高可能会损失、盲从可能从此迷失方向。
 
4\创新药标准向国际接轨,驱动行业走向源头创新
 
「毅」专访:过去两年,创新药成为一二级市场的高光赛道。去年7月,国家正式出台了《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引发了二级市场医药股的巨大震荡回调。不少企业出现上市破发,二级市场流动性匮乏,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孟晓英:我们国家对创新药的衡量标准在进化过程中。比如某一个产品,可能国外都已经上市50年了,国内再做一个类似的只要比市面上某一种产品疗效更加优秀的产品就可以被定义为创新药。而美国创新药的标准是必须要比市面上所有同类产品疗效都要更好,产品才能被批准上市。

过去多年来,国内多数药企采用快速跟进(fast-follow)为主的策略发展得很成功,这也符合这一时期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的国情。但到新的历史阶段,这种研发策略的弊端也逐渐开始饱受诟病,亟待突破。比如,缺乏源头创新,新药研发过度集中热门靶点,重复建设过多,导致稀缺的临床试验资源被挤兑,甚至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等等。

去年7月份,国家发文调整了创新药的临床指导要求,全面提升了新药研发与申报的难度,引发了创新药市场的剧烈震动。这一次的政策,可以说是在帮助行业出清,一些分散、低效、重复的低水平创新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真正具备创新精神的头部企业则会在大浪淘沙之后始见金。从长期来看,有利于集中产业资本和研发力量让中国的“Me-better”甚至“First in class”药物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在这样的大趋势下,对于投资人来讲,投资创新药的逻辑和标准势必要随之发生变化。

5\创新药跟投没有话语权,未来往更早期布局

「毅」专访:创新药产业是一个永恒的朝阳行业,但带来的另一面是创新药赛道竞争异常激烈,在具体的实践中团队如何应对?

孟晓英:对大健康投资来说,药是绕不开的话题,这是药的市场体量所决定的。2020至2030年,中国医药市场规模预计将由1.6万亿增至3.5万亿。2020年,中国创新药的份额是7%,和美国相比,差距非常大,预计到2030年,中国创新药的份额将提升到70%,达到超过2万亿的市场规模。创新药可以说是一个需求无上限,天花板极高的产业。

这些年,创新药产业的新产品、新技术、新业务、新模式在不断涌现,创投基金参与创新药企业发展的方式也一直在变。有长周期陪伴支持科学家数十年如一日研发直到产出成果的模式,也有投资机构亲自下场创业,将创新药当成一个金融资产去整合的License-in模式,虽然这一波红利已经进入了尾声,低垂的果实已经所剩无几。但放在行业大的发展历程来看,得益于创投基金的支持,一大批创新药企业在发展浪潮中得以脱颖而出、做大做强。

前两年,资本对创新药的追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以前投互联网的钱都转移到创新药领域,其中有一大半的投资人可能根本不懂什么是创新药。我们曾经在项目一线遇到的情况是任何一个创新药的项目,只要确定了领投方,后面至少有五倍以上的资金量在等着跟投。做跟投没有话语权,因为可能都没有机会和创始人团队对话。

在这样严峻的竞争态势下,一方面,毅达资本会尽量坚持主投战略,守住好项目、好价格、好条款的投资底线。另外一方面,团队会尽量地往创新药的更前端去布局,避免在一些竞争过于白热化的阶段去参与投资。     
 
6\创新药投资重点关注的三个要素:赛道、团队、临床
 
「毅」专访:在具体的项目投资中,毅达资本会重点关注哪些因素?

孟晓英:毅达大健康团队近年来其实是沿着创新药及其相关的产业链在深度布局。截至目前,我们在中间体/原料药、药学研发服务、生物制品原材料、研发生产服务、研发生产设备/耗材、临床研究服务、小分子药、大分子药、抗体偶联药、疫苗、高端制剂等各大细分领域投资布局了30余家企业,代表企业包括华恒生物、艾迪药业、多禧生物、尚健生物、上海谊众、兆维科技、皓元医药、澳斯康、中慧元通、同源康等。

对于偏早期的项目,我们会重点考察团队,关注团队的研发能力和推管线的效率。比如,毅达资本在2015年投资的早期项目——多禧生物,正是看中了其创始团队。多禧生物是一家专注研发抗体偶联药物(ADC)的企业。当时那个节点,全球仅有3个ADC上市,国内尚处空白。现在来看,当初对多禧团队能力的判断也在多禧后续的发展中逐一得到印证。目前多禧拥有24条ADC研发管线,其中有3款药物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并且展示了优异的临床结果。去年,多禧生物完成了10亿元C轮融资。

临床效果也是我们考量企业的重要维度。比如毅达于2018年投资的谊众生物。投资时,谊众生物产品单一,但其临床疗效得到了三甲医院的充分认可。经过几年的培育和成长,谊众紫杉醇聚合物胶束产品已经成功上市,谊众也凭借良好的预期,于2021年8月3日成功登陆科创板。我们认为,药物开发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临床需求,只要对临床有意义,医生和患者最终都会予以认可。
 
结语:有人说,中国的创新药大潮像是一颗糖。它外表包着的是个糖衣,感觉是个系统性机会。但是如果再往里品,它其实是苦涩的。因为过量供给产生了大量泡沫。但是如果我们再往细里品,又能品到“苦尽甘来”的感觉,它是一个夹心糖。

对于中国创新药赛道的创新创业者而言,时刻保持清醒,坚守初心,终能守得云开见月明。投资亦是如此。
 
 

上一篇:

下一篇:

发布时间: 2022-03-04 17:26:00

最近几年来,不论是圈里还是圈外的人都能感受到医药行业里扑面而来的热浪。
 
一级市场中,多家VC 为了争夺一个创新药企业的份额使尽浑身解数之桥段,时常上演。
 
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在不断涌现,资本参与创新药的方式一直在变。
 
如果说政策引导、资本涌入、企业自身实力提升等因素多重叠加是创新药发展的A面,那靶点重复、赛道集中、行业内耗、泡沫汹涌、部分企业上市后破发缺乏流动性则是创新药发展的B面。创新药创业投资的破局点在哪里?近日,我们就创新药投资相关的话题采访了毅达资本大健康投资事业部投资总监孟晓英博士。
 


孟晓英博士,毅达资本大健康事业部投资总监。毕业于南京|体育√平台大全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体育√平台大全大学,分子生物学博士。从事创业投资行业工作九年,专注于健康产业、特别是生物技术和医疗服务相关领域投资,主导及参与投资项目30余个,包括华恒生物(688639)、圣湘生物(688289)、上海谊众(688091)、普瑞眼科(创业板已过会)、怡和嘉业、多禧生物、树兰医疗、中慧元通、同源康医药、尚健生物、耐思生命等。

以下为对话分享:

1\全球制药产业三分天下  ,中国拥有一席之地

「毅」专访:从投资角度看,中国创新药产业处于什么样的阶段?

孟晓英:在外界看来,中国创新药的大发展是在2015年以后。但这并不是说2015年以前,中国创新药的发展是停滞不前的。早在21世纪初,就已经有第一批具有丰富海外研发经验的人才归国开启了创新药的事业,也正是因为有了前人的积淀,才得以让中国创新药事业在2015年前后集中地产出了一批成果。

另一方面,近年来国家在生物医药领域密集出台了许多与国际接轨的政策,从2015的“722核查”,到2016年的“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再到后来的“仿制药集采”“医保国谈”“药品注册管理法修订”,国家所打的一系列组合拳是为了腾笼换鸟、鼓励创新,将仿制药所占据的资源和精力用来支持创新药的研发和投入,带动我国整个生物医药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结果来看,两组数据可以印证中国创新药产业的发展情况。从全球研发管线产品数量来看,2020年,中国对全球研发管线产品数量的贡献跃至13.6%,在全球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从全球首发上市新药数量来看,中国在12个主要对标国家中位列全球前三,占比6.0%。

今天,本土优质的医药创新企业正在迎来更开放的市场环境和全新的发展机遇,而中国也已发展成为全球仅有的少数几个拥有药物生产研发能力的国家之一。全球制药产业三分天下,中国已然拥有一席之地。
 
2\中国创新药行业进入交相辉映的格局
 
「毅」专访:作为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的市场主体,目前国内创新药企业有什么样的特点?

孟晓英:我国药企大致分为Big Pharma(大型药企)、Biopharma(创新型药企)和Biotech(新生物技术公司)三类企业。

其中,中国式Big Pharma以具备较强研发和销售能力的传统大制药企业为主,如恒瑞医药、正大天晴、中国生物制药、石药集团等。传统大药企依然是创新药行业的最大玩家,未来中国最有机会成为全球性Big Pharma的也一定会是在这类企业中诞生。

虽然受到带量采购影响,一大批传统药企在过程中被淘汰,但传统大药企仍然具备其他药企无法比拟的的渠道优势、规模优势、品牌优势。比如传统大药企可以基于自身资金及研发实力的优势,迅速布局热门靶点管线,同时将研发、销售和临床紧密结合,并在多个科室同步实现规模化销售。在国外,大量的创新药企最终要么跟Big Pharma合作,要么被Big Pharma并购。

与Big Pharma相比,中国式Biopharma的发展则更为迅速,其特征为体量介于大型Big Pharma和小型Biotech公司之间;通常占据细分赛道的领先地位,有明显长板。信达生物、贝达药业等一批实现了产品规模化销售的企业是中国式Biopharma典型代表。

Biotech指的是比较小型的生物科技公司,共性的特点是团队通常有较强的战略眼光和国内外资源整合的能力,能够选到好的靶点,迅速推进品种开发,比拼的是效率。

与美国Biotech时机成熟就愿意“嫁”给大药企的做法有所不同,中国Biotech多数往往都有一颗朝Big Pharma发展的雄心壮志。但对于国内的Biotech而言,从Biotech到Big Pharma,面临一系列挑战,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研产销”一体化经验的缺失和规模效应的巨大差距。
 
3\创新药大量试错的背后是创投资本真金白银的支持
 
「毅」专访:创新药产业巨大的盈利性和巨大风险性并存,但目前市场的火热的程度,往往让人们忘记了风险。有一种说法,是说资本对创新药专业认知的提升速度,远远落后于投资热情。这是现状吗?怎么看待?

孟晓英:清华|体育√平台大全大学药|体育√平台大全学院研究数据显示,全球新药研发项目中平均成功率只有4.1%;整个过程要10-20年;不包括早期R&D以及药物上市后的管理费用,平均成本高达8.73亿美元。可以说创新药研发,本身就是九死一生。

即使失败率高企不下,从国家的角度、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巨额的投入对于推动中国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医疗领域的风险投资总金额在2015年仅有120亿,到2020年增长了15倍,达到了1850亿,其中三分之一聚焦在新药研发。站在投资人的角度来说,创新药大量试错过程的背后,是创投资本真金白银、前赴后继的支持。

当然,市场在筛选创新药企,也在筛选投资机构。创新药行业是朝阳行业,但具体到单个的项目判断上,作为投资机构来说,必须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和估值逻辑,并持续提升专业认知水平,时刻保持清醒去把握确定性的部分。否则,跟风可能会掉落、追高可能会损失、盲从可能从此迷失方向。
 
4\创新药标准向国际接轨,驱动行业走向源头创新
 
「毅」专访:过去两年,创新药成为一二级市场的高光赛道。去年7月,国家正式出台了《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引发了二级市场医药股的巨大震荡回调。不少企业出现上市破发,二级市场流动性匮乏,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孟晓英:我们国家对创新药的衡量标准在进化过程中。比如某一个产品,可能国外都已经上市50年了,国内再做一个类似的只要比市面上某一种产品疗效更加优秀的产品就可以被定义为创新药。而美国创新药的标准是必须要比市面上所有同类产品疗效都要更好,产品才能被批准上市。

过去多年来,国内多数药企采用快速跟进(fast-follow)为主的策略发展得很成功,这也符合这一时期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的国情。但到新的历史阶段,这种研发策略的弊端也逐渐开始饱受诟病,亟待突破。比如,缺乏源头创新,新药研发过度集中热门靶点,重复建设过多,导致稀缺的临床试验资源被挤兑,甚至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等等。

去年7月份,国家发文调整了创新药的临床指导要求,全面提升了新药研发与申报的难度,引发了创新药市场的剧烈震动。这一次的政策,可以说是在帮助行业出清,一些分散、低效、重复的低水平创新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真正具备创新精神的头部企业则会在大浪淘沙之后始见金。从长期来看,有利于集中产业资本和研发力量让中国的“Me-better”甚至“First in class”药物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在这样的大趋势下,对于投资人来讲,投资创新药的逻辑和标准势必要随之发生变化。

5\创新药跟投没有话语权,未来往更早期布局

「毅」专访:创新药产业是一个永恒的朝阳行业,但带来的另一面是创新药赛道竞争异常激烈,在具体的实践中团队如何应对?

孟晓英:对大健康投资来说,药是绕不开的话题,这是药的市场体量所决定的。2020至2030年,中国医药市场规模预计将由1.6万亿增至3.5万亿。2020年,中国创新药的份额是7%,和美国相比,差距非常大,预计到2030年,中国创新药的份额将提升到70%,达到超过2万亿的市场规模。创新药可以说是一个需求无上限,天花板极高的产业。

这些年,创新药产业的新产品、新技术、新业务、新模式在不断涌现,创投基金参与创新药企业发展的方式也一直在变。有长周期陪伴支持科学家数十年如一日研发直到产出成果的模式,也有投资机构亲自下场创业,将创新药当成一个金融资产去整合的License-in模式,虽然这一波红利已经进入了尾声,低垂的果实已经所剩无几。但放在行业大的发展历程来看,得益于创投基金的支持,一大批创新药企业在发展浪潮中得以脱颖而出、做大做强。

前两年,资本对创新药的追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以前投互联网的钱都转移到创新药领域,其中有一大半的投资人可能根本不懂什么是创新药。我们曾经在项目一线遇到的情况是任何一个创新药的项目,只要确定了领投方,后面至少有五倍以上的资金量在等着跟投。做跟投没有话语权,因为可能都没有机会和创始人团队对话。

在这样严峻的竞争态势下,一方面,毅达资本会尽量坚持主投战略,守住好项目、好价格、好条款的投资底线。另外一方面,团队会尽量地往创新药的更前端去布局,避免在一些竞争过于白热化的阶段去参与投资。     
 
6\创新药投资重点关注的三个要素:赛道、团队、临床
 
「毅」专访:在具体的项目投资中,毅达资本会重点关注哪些因素?

孟晓英:毅达大健康团队近年来其实是沿着创新药及其相关的产业链在深度布局。截至目前,我们在中间体/原料药、药学研发服务、生物制品原材料、研发生产服务、研发生产设备/耗材、临床研究服务、小分子药、大分子药、抗体偶联药、疫苗、高端制剂等各大细分领域投资布局了30余家企业,代表企业包括华恒生物、艾迪药业、多禧生物、尚健生物、上海谊众、兆维科技、皓元医药、澳斯康、中慧元通、同源康等。

对于偏早期的项目,我们会重点考察团队,关注团队的研发能力和推管线的效率。比如,毅达资本在2015年投资的早期项目——多禧生物,正是看中了其创始团队。多禧生物是一家专注研发抗体偶联药物(ADC)的企业。当时那个节点,全球仅有3个ADC上市,国内尚处空白。现在来看,当初对多禧团队能力的判断也在多禧后续的发展中逐一得到印证。目前多禧拥有24条ADC研发管线,其中有3款药物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并且展示了优异的临床结果。去年,多禧生物完成了10亿元C轮融资。

临床效果也是我们考量企业的重要维度。比如毅达于2018年投资的谊众生物。投资时,谊众生物产品单一,但其临床疗效得到了三甲医院的充分认可。经过几年的培育和成长,谊众紫杉醇聚合物胶束产品已经成功上市,谊众也凭借良好的预期,于2021年8月3日成功登陆科创板。我们认为,药物开发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临床需求,只要对临床有意义,医生和患者最终都会予以认可。
 
结语:有人说,中国的创新药大潮像是一颗糖。它外表包着的是个糖衣,感觉是个系统性机会。但是如果再往里品,它其实是苦涩的。因为过量供给产生了大量泡沫。但是如果我们再往细里品,又能品到“苦尽甘来”的感觉,它是一个夹心糖。

对于中国创新药赛道的创新创业者而言,时刻保持清醒,坚守初心,终能守得云开见月明。投资亦是如此。
 
 

上一篇:

下一篇:

诚聘英才
招聘信息
联系我们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