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平台大全·(中国)官方网站

「毅」之言|应文禄:20年行业老兵的投资感悟 毅达资本的投资进化论

发布时间: 2017-04-19 09:46:00

 投中网报道:做投资要本着负责任的态度,本着可持续的精神。
 
        2017年4月12-14日,由投中信息主办、投中网协办的第十一届中国投资年会·年度峰会在上海金茂君悦酒店举办。本次会议主题为“投资进化论”,来自国内外上百家私募股权机构汇聚一堂,就未来私募股权行业的发展进行讨论。
 
        来自毅达资本的董事长、创始合伙人应文禄与投中信息首席运营官杨晓磊进行了一场超级对话。“混改”三年,毅达管理规模如何实现十倍的增长?“超人应文禄”分享了他的投资逻辑,以下为投中网整理的精彩分享:
 
         杨晓磊:原来这个位置是留给主持人孙睿琦的,为什么抢过来?是因为这个机构过去的三年当中成为行业巨大的话题,在与行业、大咖的互动中,以及参加机构战略会的时候,很多机构会问起来,毅达做了什么?“混改”,从国资平台变成市场化的机构,这中间经历的过程不是美元机构能够想象的。毅达今天很成功,成功的指标在哪里?资产规模从成立初的40亿到今天的470亿。我相信通过毅达到二级市场的企业也会突破100家,这样的成绩是大家很关注的,但是成绩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是行业非常好奇的一件事。
 
        我们今天采访的嘉宾也是证监会创业板发审委的委员,创业板发审委委员中只有两位来自投资机构,来自VC机构的只此一位,同时应总也是基金协会创投委的委员。这些光环的背后到底有什么样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会很好奇。
 
20年,行业老兵的投资感悟
 
        杨晓磊:我们在考虑话题设置的时候要紧跟着今天的口号,投资进化论。在这个行业里面真正能讲进化论的人,我相信为数不多,这个行业从业的老兵并不是那么多,我知道您在这个行业里从事了20年的投资。
 我们从大的尺度上来讨论这个话题。过去20年,您作为行业的老兵一定看到了很多从顶层设计到实际执行层面的各种现象,各级现象带给行业产生的果子。比如说政策层面,比如说过去这么多年因为政策使得行业从业者变化和增加,以及从业者所管理的基金产品类型满足我们的金融产品的类型。
 想听您先跟我们简单分享一下,您对这20年的投资感悟和观察。
 
        应文禄:说我是行业的老兵可能算,但大佬不敢说。1996年、1997年的时候,我在主导南钢股份的上市,那是朱镕基总理的时代,按照当时的发行条件,企业上市必须引入5个发起人,所以我们找到江苏省风险投资公司,那是我第一次和风险投资公司握手。
后来山不转水转,几年以后的2005年我加入了江苏高投,从事PE\VC投资,一做就是十几年,要说这么多年重要的政策变化,有两点感触是比较深的。
第一,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解决了行业退出渠道不畅的问题。在座各位如果对资本市场历史关注的话,应该知道,在90年代末的时候有一批机构时兴起来,那个时候是在赌2000年创业板开板;但是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创业板一等就等了九年;2004年深圳中小板率先推出和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带来了一波机会;2009年深圳创业板推出,退出通道开始通畅;随后2013年底,新三板全面扩容等等,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解决了股权投资的退出问题,带来了财富效应,极大地激发了私募股权基金的热情。
第二,从政策层面上推动创投行业发展。2009年十部委的39号文件,第一次在各大部委之间对创业投资真正地给予支持和关注。2014年,创业投资划归中国证监会监管,出台“新国九条”,将“培育私募市场,建立健全私募发行制度以及发展私募投资基金”单独列出。2016年9月份,国务院出台“创投国十条”, PE/VC行业迎来史上最大政策利好,全社会都在关注行业的发展。再加上,政府推动、双创浪潮、房地产造富时代结束、证券发行市场改革等一系列社会因素,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行业的现状,不光是从业者在增加,运作的手法也在不断变化,我们见证了行业的发展,所以也算一个老兵。
 
“混改”幕后
 
        杨晓磊:我期待从您嘴里说出来“混改”这个词,大家很关注,江苏高投在2014年之前始终是这个行业的前列机构,但是我们猜测在这个过程当中一定会有一些设置使得投资上会有一点问题。
“混改”是个大话题,到今天为止真正能做好“混改”的政府机构为数不多,很成功的基本上没有。我们管这个现象叫“从死人堆里爬出来”。当时为什么有这个想法,到底有什么故事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吗?我们更加关注幕后。
 
        应文禄:如果毅达资本不是发展到今天这个程度,可能大家根本不会去关注我们“混改”的话题,或者更多程度上关注所谓的“国企改革”。毅达资本在2014年从江苏高投集团混改成立,现在看来算是做了一件大事;三年以后大家关注改革是不是取得了效果,当然,如果混改没有效果,我也不会坐在这儿和大家分享。那么现在可能算是成功了,所以就反过来推一推改革。
事实上,改革后这几年,每年至少有十几家大大小小的机构、包括国企到公司来交流、学习、讨论。
在座各位可能不太清楚,改制之前,江苏省高科技投资集团就是按照市场上的打法在做,公司内部有很多机制安排。但是国有就是国有,很多东西是要讲程序、讲规范的,在一些方面还是和市场化打法的效率不太匹配。业界有个说法,说江苏高投集团是创投界的“黄埔军校”,为行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我统计过,在2013年底改革之前,我们的投资团队有高达40%的流动率,内部要求改革的动力和呼声比我们这些所谓的领导要高很多。
国有的身份给公司的业务扩张也带来一定的困扰,大家都知道国有投资机构是不能做GP的。我还记得社保基金理事会2011、2012年在全国选管理机构的时候,到我们这儿做过尽调,认为我们是非常不错的投资机构,但是也很明白的指出,说我们这一批人的“帽子”不是自己能够控制的,这点会影响基金管理人的稳定性。
另一个例子是韩国养老基金,这在全世界都是比较大的养老基金,我印象当中是排在全球第三。当时想在中国大陆找一家管理机构,请了一家非常知名的中介机构来尽调,后来已经决策要给我们管理,但是最后也没落实。原因也是认为我们这群人可能会流动。老的机制导致很多发展机会的错失,这也是内部改革的动力。
在江苏省国资委看来也是一样,这么好的机构,不能因为机制问题,导致人才都在流失,很多机会都在丧失。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创投改革因此有了顶层设计的支撑。我们很好地把握了“混改”的窗口期。
业内都将此次改革称之为“非典型混改”?因为这样的改革,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1、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整体设计要规范;2、国有企业的上级管理部门和领导要有强烈的改革和担当意识;3、企业内部要有深厚的“有为文化”、“创新文化”。同时满足以上这三个条件的国有投资机构,并不多见。
 
成果:完善合伙制 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改革
 
         杨晓磊:谈一下创业吧。从结果上来看效果确实好,您觉得这种成果的背后逻辑是什么?我也知道江苏毅达资本现在是国家中小基金首批的管理人,这种是因为我们含着“金汤匙”出身的吗?还是我们原来团队的传承建制比较完整?还是我们从“果子”进到了市场化机构放大了我们的进调效果?我想知道今天看似很成功的结果是怎么产生的?
 
         应文禄:江苏高投集团的前身成立于1992年,相信在行业里有20几年沉淀的机构是比较少的。我们的改革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的。这批团队对行业比较熟,对“游戏规则”比较熟,机制的改变把策略层面的事情变成战略层面。
更具体的是把投资人,或者说是忠诚的骨干变成了合伙人,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变化。其中最大的转变其实是心态,从打工者的心态到合伙人的心态的转变。改革之后,过去的层级管理变为合伙人管理,投资团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从过去的“要我干”变成“我要干”。改制建立了合伙的文化,把内部的动力释放了出来,这种合伙人的心态是现在和将来保持持续发展必须一贯坚持的关键。
另一方面,投资人(LP)的心态也会有变化。以前把钱给交给我们管理的人,要么是政府基金、要么上市公司、要么就是企业客户、当时还还没有拿到社保、银行的资金。LP们好像有一些担心,钱交给你以后,你的核心高管会不会发生变化?而这次混改从根本上解决了他们的担忧。
以上就是我们改革重要的背景,我们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改革,并不是从零开始的。
 
超人应文禄:累并快乐着
 
        杨晓磊:我看到您的微信名字叫“超人应文禄”,我也知道毅达资本内部管你叫“超人”,是外号吗?创业的过程累吗?现在是投资人、企业家身份,并且这个类型的企业是非常难管的。
第二,进入“红海”市场的时候,如何平衡自己和团队的关系?和原来的LP的关系?甚至和股东的关系?这种过程痛苦吗?
 
        应文禄:原来干部的身份就是个帽子。对我个人而言,其实是一直在一线分管业务,做投资。改制之后,就是简单地身份转换,并没有痛苦,而且帽子换了以后,可能更加适合市场的“打法”。
“超人”的称呼也是一个巧合,最早是以前女儿给我起的QQ网名,这名字可能代表了父亲在女儿心中的形象,后来同事们也都这么叫我。有一次中央台采访我,主持人问:应总,超人这个称号是不是代表了您的速度与激情?我回答他,我没有美国超人的能力,也没有香港李超人的财富,但是在行业当中做了这么多年,我发现能够独立地带团队不断进步,还真的需要超人的体力和激情。
我们的改革实质上也是创业,创业真的很累,但是累并快乐着。这种累不是心累,最多就是体能的累,这种累是快乐的,创业就是这样。
 
毅达布局:一马负重很累 要三马奔腾
 
        杨晓磊:在产品本身,从三年的时间从40亿到470亿,从原来的创投到地产开发基金、美元基金,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布局?
我们也看到这个事情的现象,很多机构做了管理层的MBO之后去做大了管理规模,带来的直接收益就是管理费收入。可以更好地激励团队。这个过程是为了激励团队线所引起的促使现在毅达的管理规模上线这么快还是其他布局的原因呢?
 
        应文禄:还是要从混改说起,混改的时候,我们最怕碰国有资产红线。所以我们重新取名,重新做管理公司,重新注册。高投集团把一些还没有投资完成的基金交给我们来打理,但是说真的,仅靠管理费完全不能养活团队。所以我跟合伙人们讲,我们要想活下去,第一步就是我们在市场上证明自己,主动募资,如果投资人愿意把钱交给我们,我们就活下去了。
        改革初期的募资真的是靠刷我这张在业内大家还算认可的脸。我们跑了很多投资人,改革第一年,新募资金50几亿,第二年是60几亿,去年一不小心突破了300几个亿。
在座各位对投资行业非常专注的话,你会发现,其实VC和PE的行业还是相对比较细分的,作为企业领头人,我认为这个是有“天花板”的行业,发展规模不会无限大。当前国内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号称规模11.35万亿,实际规模8点几万亿,再大一点还是有可能的,但这个“天花板”到底有多高?
我们必须有创业的决心和思路,在整个战略布局上要做重新安排。我们要以VC和PE为业务核心,因为这是我们的看家本领。但是我们也必须要做大做强。三年前正好看到发改委力推PPP,我们就顺势切入PPP领域,切入不动产领域,参加城镇化建设。当时组建了一个团队专门搞不动产,这个团队真的挺争气的,不到三年的时间干了100亿。
        最近我还在琢磨第三个平台,在金融资本方面做些安排。现在,二级市场对企业的价值挖掘的还不够,刚才蔡雷总讲打造龙头企业,其实就是产业金融的思路。未来的投资最终还是要把产业、实体经济做好,那么就一定需要金融资本,需要二级市场。二级市场不是简单地炒股票,要有一级市场的思路,要有上市公司的资源。未来几年,中国的经济、上市公司会达到到一定体量,产业金融应该会起来。
单一股权投资业务一马负累很重,未来必须三马奔腾。
 
投资第一位是人,第二位是人,第三位还是人 要跑,快跑,长跑
 
        杨晓磊:您觉得我们目前毅达资本,或者您在做投决,跟创业者互动的时候,对创业者的偏好是什么?看中什么?
 
        应文禄:我在公司内部说我们公司没有领导,都是工程师,只有大工程师和小工程师的区别。每个企业投资都要有做产品的思路。每个项目都要去精雕细琢,要有工匠精神,才能保证你的企业投资将来不失败。
我们的管理团队到目前为止累计投了650几家企业,没有一个企业是完全失败的,可能和我们做产品思维、工程师的打法相关,和我们推进产业金融而不是做财务投资人的想法也相关。
        创业项目讲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说一千道一万,最后取胜还是靠领头人,靠企业家。所以毅达要投资的时候,我本人至少会和企业家见面聊一次,也可能只花3、4个小时,但之前会做很多功课了解这家企业。
我们的投资经理都会对企业家有画像,见面之前我对企业家已经很了解了,等我再聊的时候心里面就比较清楚。这个时候比较关注的是企业家的工作状态,是不是真的融入在行业和企业里面、能够把工作的激情、能力完全释放出来。
在沟通过程当中对人的判断是第一位的。在行业里老是有这么一句话,投资第一位是人,第二位是人,第三位还是人。所以对人的判断是至关重要的,所有的模式,所有的变革,所有未来的发展都是基于领头人。
        很多东西看起来很光鲜,有一些企业名头很大,有些企业家的身份很大。我们会通过深度尽调来验证,在这方面,毅达资本投入很大,所有的行业尽调、财务尽调、法务尽调,我们都用自己的团队,不是不相信第三方,但我们只有依靠自己的专业团队做判断才敢把少则千万,多则上亿的资金投出去。
做投资必须要本着负责任的态度,本着可持续的精神。这可能也是产业投资者的心态。我们是产业投资者,也是创业企业家,我们相信,每天付出一点,结果会千差万别。有两个数学公式,我每年都会在内部新员工培训时引用。一个是,1.01的365次方等于37.8,0.99的365次方等于0.03,如果这个等式告诉我们,积跬步以致千里,积怠惰以致深渊。另一个是,1.02的365次方等于1377.4,0.98的365次方等于0.00006,这个等式则告诉我们,每天只比你努力一点的人,其实已经甩你太远。创业犹如过独木桥,百死一生,没有超出常人的勤奋和斗志,在这个残酷的市场很难生存下去。
不管我们做投资机构还是创业企业家,相信都应该这样,行业内都是非常优秀的人,我们迈着四方步不可能走在行业的前面。你可能要跑,快跑,长跑!
 
最成功的案例是什么?每个结果都蛮成功
 
        杨晓磊:过去这段时间您觉得您投的相对成功的案子是什么?
        应文禄:成功的标准是什么呢?是成功上市,还是盈利倍数,还是成为市场热点?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还真是要先琢磨一下成功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其实我们每一个产品都在用心去做,这些项目不管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我认为,我们投资的每一个产品都是成功的,过程中也许个别企业会遇到周期性调整,但是这些都是在可以容忍的范围内,我们愿意陪伴等待。
市场上很多热点的项目我们都跟踪过,360回归、小米、华大基因、大疆无人机、分众传媒,客观的说,这些都是很优秀的企业,但是,从投资机构来讲,大家必须共赢才能合作,否则也不是你的菜。所以错过,也并不可惜。
毅达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失败的投资案例,当然现在没有,也不意味着将来没有,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把风险控制在投资前,而不是依靠投后管理。在这个领域里面中规中矩地按照自己的套路比较好打。
 
要做行业的引领者 实现1000亿的小目标
 
        杨晓磊:您对毅达资本的期许是什么样的?您希望毅达资本变成什么样?变成行业榜样还是成为新的存在?
 
        应文禄:我一直有一个梦想,但这个梦想不是那么容易实现,就是做行业的引领者。在座各位可能能知道,美国95%的资金集中在前5%的机构上,刚才蔡雷讲的,在中国管理1000亿人民币可能不是事儿。这个行业现在一共才11.35万亿,虽然我前面讲有天花板,但其实目前规模的还很小。
那么行业机构有多少呢?有8600家搞VC的机构。这个行业目前真的是深度红海,能够出现在第一方阵里面压力巨大。将来的竞争,一定不是完全靠规模取胜,有一点很重要,你是不是这个行业里面的好孩子。如果你的投资出现了经典的失败案例,或者是你不守规矩,触监管红线会比较麻烦。
在行业里面,有能力做引领者的时候要敢于承担你的责任。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4月6日基金业协会开始进行私募基金备案登记三期系统的迁移工作,新系统对证券类、股权类的私募管理人进行了更加严格的分类监管。有些机构就不适应了,认为要求太严了。但这正说明国家对我们这个行业寄予了更多的期望,规范健康对这个行业的发展真的太重要了。
        毅达资本的理想是做这个行业的引领者,我们有个小目标:先实现管理规模1000个亿,打造200家上市公司,这也是近几年我们的第一目标。
 
        杨晓磊:投中作为这个行业的领导者,我们研究的是什么?我们对于产业没有那么关心,最关心的是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在做什么,他们的核心应用逻辑、打法是什么样的。在这个大逻辑下搭一个大的平台,让行业在方法论的层面尽量面对面。
过去的四年政府出资平台,政府出资人是行业当中主要的参与者。毅达作为高投“混改”的成果大家都能看得到。利用30分钟的沟通能给大家一个方向性的指引和实践的分享。相信在整个行业的促进和行业的变化上带来很好的价值,非常感谢应总,毫无保留的分享。谢谢超人应文禄!

上一篇:

下一篇:

发布时间: 2017-04-19 09:46:00

 投中网报道:做投资要本着负责任的态度,本着可持续的精神。
 
        2017年4月12-14日,由投中信息主办、投中网协办的第十一届中国投资年会·年度峰会在上海金茂君悦酒店举办。本次会议主题为“投资进化论”,来自国内外上百家私募股权机构汇聚一堂,就未来私募股权行业的发展进行讨论。
 
        来自毅达资本的董事长、创始合伙人应文禄与投中信息首席运营官杨晓磊进行了一场超级对话。“混改”三年,毅达管理规模如何实现十倍的增长?“超人应文禄”分享了他的投资逻辑,以下为投中网整理的精彩分享:
 
         杨晓磊:原来这个位置是留给主持人孙睿琦的,为什么抢过来?是因为这个机构过去的三年当中成为行业巨大的话题,在与行业、大咖的互动中,以及参加机构战略会的时候,很多机构会问起来,毅达做了什么?“混改”,从国资平台变成市场化的机构,这中间经历的过程不是美元机构能够想象的。毅达今天很成功,成功的指标在哪里?资产规模从成立初的40亿到今天的470亿。我相信通过毅达到二级市场的企业也会突破100家,这样的成绩是大家很关注的,但是成绩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是行业非常好奇的一件事。
 
        我们今天采访的嘉宾也是证监会创业板发审委的委员,创业板发审委委员中只有两位来自投资机构,来自VC机构的只此一位,同时应总也是基金协会创投委的委员。这些光环的背后到底有什么样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会很好奇。
 
20年,行业老兵的投资感悟
 
        杨晓磊:我们在考虑话题设置的时候要紧跟着今天的口号,投资进化论。在这个行业里面真正能讲进化论的人,我相信为数不多,这个行业从业的老兵并不是那么多,我知道您在这个行业里从事了20年的投资。
 我们从大的尺度上来讨论这个话题。过去20年,您作为行业的老兵一定看到了很多从顶层设计到实际执行层面的各种现象,各级现象带给行业产生的果子。比如说政策层面,比如说过去这么多年因为政策使得行业从业者变化和增加,以及从业者所管理的基金产品类型满足我们的金融产品的类型。
 想听您先跟我们简单分享一下,您对这20年的投资感悟和观察。
 
        应文禄:说我是行业的老兵可能算,但大佬不敢说。1996年、1997年的时候,我在主导南钢股份的上市,那是朱镕基总理的时代,按照当时的发行条件,企业上市必须引入5个发起人,所以我们找到江苏省风险投资公司,那是我第一次和风险投资公司握手。
后来山不转水转,几年以后的2005年我加入了江苏高投,从事PE\VC投资,一做就是十几年,要说这么多年重要的政策变化,有两点感触是比较深的。
第一,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解决了行业退出渠道不畅的问题。在座各位如果对资本市场历史关注的话,应该知道,在90年代末的时候有一批机构时兴起来,那个时候是在赌2000年创业板开板;但是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创业板一等就等了九年;2004年深圳中小板率先推出和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带来了一波机会;2009年深圳创业板推出,退出通道开始通畅;随后2013年底,新三板全面扩容等等,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解决了股权投资的退出问题,带来了财富效应,极大地激发了私募股权基金的热情。
第二,从政策层面上推动创投行业发展。2009年十部委的39号文件,第一次在各大部委之间对创业投资真正地给予支持和关注。2014年,创业投资划归中国证监会监管,出台“新国九条”,将“培育私募市场,建立健全私募发行制度以及发展私募投资基金”单独列出。2016年9月份,国务院出台“创投国十条”, PE/VC行业迎来史上最大政策利好,全社会都在关注行业的发展。再加上,政府推动、双创浪潮、房地产造富时代结束、证券发行市场改革等一系列社会因素,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行业的现状,不光是从业者在增加,运作的手法也在不断变化,我们见证了行业的发展,所以也算一个老兵。
 
“混改”幕后
 
        杨晓磊:我期待从您嘴里说出来“混改”这个词,大家很关注,江苏高投在2014年之前始终是这个行业的前列机构,但是我们猜测在这个过程当中一定会有一些设置使得投资上会有一点问题。
“混改”是个大话题,到今天为止真正能做好“混改”的政府机构为数不多,很成功的基本上没有。我们管这个现象叫“从死人堆里爬出来”。当时为什么有这个想法,到底有什么故事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吗?我们更加关注幕后。
 
        应文禄:如果毅达资本不是发展到今天这个程度,可能大家根本不会去关注我们“混改”的话题,或者更多程度上关注所谓的“国企改革”。毅达资本在2014年从江苏高投集团混改成立,现在看来算是做了一件大事;三年以后大家关注改革是不是取得了效果,当然,如果混改没有效果,我也不会坐在这儿和大家分享。那么现在可能算是成功了,所以就反过来推一推改革。
事实上,改革后这几年,每年至少有十几家大大小小的机构、包括国企到公司来交流、学习、讨论。
在座各位可能不太清楚,改制之前,江苏省高科技投资集团就是按照市场上的打法在做,公司内部有很多机制安排。但是国有就是国有,很多东西是要讲程序、讲规范的,在一些方面还是和市场化打法的效率不太匹配。业界有个说法,说江苏高投集团是创投界的“黄埔军校”,为行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我统计过,在2013年底改革之前,我们的投资团队有高达40%的流动率,内部要求改革的动力和呼声比我们这些所谓的领导要高很多。
国有的身份给公司的业务扩张也带来一定的困扰,大家都知道国有投资机构是不能做GP的。我还记得社保基金理事会2011、2012年在全国选管理机构的时候,到我们这儿做过尽调,认为我们是非常不错的投资机构,但是也很明白的指出,说我们这一批人的“帽子”不是自己能够控制的,这点会影响基金管理人的稳定性。
另一个例子是韩国养老基金,这在全世界都是比较大的养老基金,我印象当中是排在全球第三。当时想在中国大陆找一家管理机构,请了一家非常知名的中介机构来尽调,后来已经决策要给我们管理,但是最后也没落实。原因也是认为我们这群人可能会流动。老的机制导致很多发展机会的错失,这也是内部改革的动力。
在江苏省国资委看来也是一样,这么好的机构,不能因为机制问题,导致人才都在流失,很多机会都在丧失。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创投改革因此有了顶层设计的支撑。我们很好地把握了“混改”的窗口期。
业内都将此次改革称之为“非典型混改”?因为这样的改革,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1、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整体设计要规范;2、国有企业的上级管理部门和领导要有强烈的改革和担当意识;3、企业内部要有深厚的“有为文化”、“创新文化”。同时满足以上这三个条件的国有投资机构,并不多见。
 
成果:完善合伙制 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改革
 
         杨晓磊:谈一下创业吧。从结果上来看效果确实好,您觉得这种成果的背后逻辑是什么?我也知道江苏毅达资本现在是国家中小基金首批的管理人,这种是因为我们含着“金汤匙”出身的吗?还是我们原来团队的传承建制比较完整?还是我们从“果子”进到了市场化机构放大了我们的进调效果?我想知道今天看似很成功的结果是怎么产生的?
 
         应文禄:江苏高投集团的前身成立于1992年,相信在行业里有20几年沉淀的机构是比较少的。我们的改革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的。这批团队对行业比较熟,对“游戏规则”比较熟,机制的改变把策略层面的事情变成战略层面。
更具体的是把投资人,或者说是忠诚的骨干变成了合伙人,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变化。其中最大的转变其实是心态,从打工者的心态到合伙人的心态的转变。改革之后,过去的层级管理变为合伙人管理,投资团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从过去的“要我干”变成“我要干”。改制建立了合伙的文化,把内部的动力释放了出来,这种合伙人的心态是现在和将来保持持续发展必须一贯坚持的关键。
另一方面,投资人(LP)的心态也会有变化。以前把钱给交给我们管理的人,要么是政府基金、要么上市公司、要么就是企业客户、当时还还没有拿到社保、银行的资金。LP们好像有一些担心,钱交给你以后,你的核心高管会不会发生变化?而这次混改从根本上解决了他们的担忧。
以上就是我们改革重要的背景,我们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改革,并不是从零开始的。
 
超人应文禄:累并快乐着
 
        杨晓磊:我看到您的微信名字叫“超人应文禄”,我也知道毅达资本内部管你叫“超人”,是外号吗?创业的过程累吗?现在是投资人、企业家身份,并且这个类型的企业是非常难管的。
第二,进入“红海”市场的时候,如何平衡自己和团队的关系?和原来的LP的关系?甚至和股东的关系?这种过程痛苦吗?
 
        应文禄:原来干部的身份就是个帽子。对我个人而言,其实是一直在一线分管业务,做投资。改制之后,就是简单地身份转换,并没有痛苦,而且帽子换了以后,可能更加适合市场的“打法”。
“超人”的称呼也是一个巧合,最早是以前女儿给我起的QQ网名,这名字可能代表了父亲在女儿心中的形象,后来同事们也都这么叫我。有一次中央台采访我,主持人问:应总,超人这个称号是不是代表了您的速度与激情?我回答他,我没有美国超人的能力,也没有香港李超人的财富,但是在行业当中做了这么多年,我发现能够独立地带团队不断进步,还真的需要超人的体力和激情。
我们的改革实质上也是创业,创业真的很累,但是累并快乐着。这种累不是心累,最多就是体能的累,这种累是快乐的,创业就是这样。
 
毅达布局:一马负重很累 要三马奔腾
 
        杨晓磊:在产品本身,从三年的时间从40亿到470亿,从原来的创投到地产开发基金、美元基金,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布局?
我们也看到这个事情的现象,很多机构做了管理层的MBO之后去做大了管理规模,带来的直接收益就是管理费收入。可以更好地激励团队。这个过程是为了激励团队线所引起的促使现在毅达的管理规模上线这么快还是其他布局的原因呢?
 
        应文禄:还是要从混改说起,混改的时候,我们最怕碰国有资产红线。所以我们重新取名,重新做管理公司,重新注册。高投集团把一些还没有投资完成的基金交给我们来打理,但是说真的,仅靠管理费完全不能养活团队。所以我跟合伙人们讲,我们要想活下去,第一步就是我们在市场上证明自己,主动募资,如果投资人愿意把钱交给我们,我们就活下去了。
        改革初期的募资真的是靠刷我这张在业内大家还算认可的脸。我们跑了很多投资人,改革第一年,新募资金50几亿,第二年是60几亿,去年一不小心突破了300几个亿。
在座各位对投资行业非常专注的话,你会发现,其实VC和PE的行业还是相对比较细分的,作为企业领头人,我认为这个是有“天花板”的行业,发展规模不会无限大。当前国内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号称规模11.35万亿,实际规模8点几万亿,再大一点还是有可能的,但这个“天花板”到底有多高?
我们必须有创业的决心和思路,在整个战略布局上要做重新安排。我们要以VC和PE为业务核心,因为这是我们的看家本领。但是我们也必须要做大做强。三年前正好看到发改委力推PPP,我们就顺势切入PPP领域,切入不动产领域,参加城镇化建设。当时组建了一个团队专门搞不动产,这个团队真的挺争气的,不到三年的时间干了100亿。
        最近我还在琢磨第三个平台,在金融资本方面做些安排。现在,二级市场对企业的价值挖掘的还不够,刚才蔡雷总讲打造龙头企业,其实就是产业金融的思路。未来的投资最终还是要把产业、实体经济做好,那么就一定需要金融资本,需要二级市场。二级市场不是简单地炒股票,要有一级市场的思路,要有上市公司的资源。未来几年,中国的经济、上市公司会达到到一定体量,产业金融应该会起来。
单一股权投资业务一马负累很重,未来必须三马奔腾。
 
投资第一位是人,第二位是人,第三位还是人 要跑,快跑,长跑
 
        杨晓磊:您觉得我们目前毅达资本,或者您在做投决,跟创业者互动的时候,对创业者的偏好是什么?看中什么?
 
        应文禄:我在公司内部说我们公司没有领导,都是工程师,只有大工程师和小工程师的区别。每个企业投资都要有做产品的思路。每个项目都要去精雕细琢,要有工匠精神,才能保证你的企业投资将来不失败。
我们的管理团队到目前为止累计投了650几家企业,没有一个企业是完全失败的,可能和我们做产品思维、工程师的打法相关,和我们推进产业金融而不是做财务投资人的想法也相关。
        创业项目讲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说一千道一万,最后取胜还是靠领头人,靠企业家。所以毅达要投资的时候,我本人至少会和企业家见面聊一次,也可能只花3、4个小时,但之前会做很多功课了解这家企业。
我们的投资经理都会对企业家有画像,见面之前我对企业家已经很了解了,等我再聊的时候心里面就比较清楚。这个时候比较关注的是企业家的工作状态,是不是真的融入在行业和企业里面、能够把工作的激情、能力完全释放出来。
在沟通过程当中对人的判断是第一位的。在行业里老是有这么一句话,投资第一位是人,第二位是人,第三位还是人。所以对人的判断是至关重要的,所有的模式,所有的变革,所有未来的发展都是基于领头人。
        很多东西看起来很光鲜,有一些企业名头很大,有些企业家的身份很大。我们会通过深度尽调来验证,在这方面,毅达资本投入很大,所有的行业尽调、财务尽调、法务尽调,我们都用自己的团队,不是不相信第三方,但我们只有依靠自己的专业团队做判断才敢把少则千万,多则上亿的资金投出去。
做投资必须要本着负责任的态度,本着可持续的精神。这可能也是产业投资者的心态。我们是产业投资者,也是创业企业家,我们相信,每天付出一点,结果会千差万别。有两个数学公式,我每年都会在内部新员工培训时引用。一个是,1.01的365次方等于37.8,0.99的365次方等于0.03,如果这个等式告诉我们,积跬步以致千里,积怠惰以致深渊。另一个是,1.02的365次方等于1377.4,0.98的365次方等于0.00006,这个等式则告诉我们,每天只比你努力一点的人,其实已经甩你太远。创业犹如过独木桥,百死一生,没有超出常人的勤奋和斗志,在这个残酷的市场很难生存下去。
不管我们做投资机构还是创业企业家,相信都应该这样,行业内都是非常优秀的人,我们迈着四方步不可能走在行业的前面。你可能要跑,快跑,长跑!
 
最成功的案例是什么?每个结果都蛮成功
 
        杨晓磊:过去这段时间您觉得您投的相对成功的案子是什么?
        应文禄:成功的标准是什么呢?是成功上市,还是盈利倍数,还是成为市场热点?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还真是要先琢磨一下成功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其实我们每一个产品都在用心去做,这些项目不管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我认为,我们投资的每一个产品都是成功的,过程中也许个别企业会遇到周期性调整,但是这些都是在可以容忍的范围内,我们愿意陪伴等待。
市场上很多热点的项目我们都跟踪过,360回归、小米、华大基因、大疆无人机、分众传媒,客观的说,这些都是很优秀的企业,但是,从投资机构来讲,大家必须共赢才能合作,否则也不是你的菜。所以错过,也并不可惜。
毅达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失败的投资案例,当然现在没有,也不意味着将来没有,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把风险控制在投资前,而不是依靠投后管理。在这个领域里面中规中矩地按照自己的套路比较好打。
 
要做行业的引领者 实现1000亿的小目标
 
        杨晓磊:您对毅达资本的期许是什么样的?您希望毅达资本变成什么样?变成行业榜样还是成为新的存在?
 
        应文禄:我一直有一个梦想,但这个梦想不是那么容易实现,就是做行业的引领者。在座各位可能能知道,美国95%的资金集中在前5%的机构上,刚才蔡雷讲的,在中国管理1000亿人民币可能不是事儿。这个行业现在一共才11.35万亿,虽然我前面讲有天花板,但其实目前规模的还很小。
那么行业机构有多少呢?有8600家搞VC的机构。这个行业目前真的是深度红海,能够出现在第一方阵里面压力巨大。将来的竞争,一定不是完全靠规模取胜,有一点很重要,你是不是这个行业里面的好孩子。如果你的投资出现了经典的失败案例,或者是你不守规矩,触监管红线会比较麻烦。
在行业里面,有能力做引领者的时候要敢于承担你的责任。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4月6日基金业协会开始进行私募基金备案登记三期系统的迁移工作,新系统对证券类、股权类的私募管理人进行了更加严格的分类监管。有些机构就不适应了,认为要求太严了。但这正说明国家对我们这个行业寄予了更多的期望,规范健康对这个行业的发展真的太重要了。
        毅达资本的理想是做这个行业的引领者,我们有个小目标:先实现管理规模1000个亿,打造200家上市公司,这也是近几年我们的第一目标。
 
        杨晓磊:投中作为这个行业的领导者,我们研究的是什么?我们对于产业没有那么关心,最关心的是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在做什么,他们的核心应用逻辑、打法是什么样的。在这个大逻辑下搭一个大的平台,让行业在方法论的层面尽量面对面。
过去的四年政府出资平台,政府出资人是行业当中主要的参与者。毅达作为高投“混改”的成果大家都能看得到。利用30分钟的沟通能给大家一个方向性的指引和实践的分享。相信在整个行业的促进和行业的变化上带来很好的价值,非常感谢应总,毫无保留的分享。谢谢超人应文禄!

上一篇:

下一篇:

诚聘英才
招聘信息
联系我们
XML 地图